自然资源信息化

理论研究

  • 以“一张图”建设推动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

    孙雪东;

    数字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现实世界,在此背景下,数字中国建设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自然资源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责部门之一,肩负着高效保障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履行的重要使命,通过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提供数字底座。本文在当前自然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建设“一张图”、什么是“一张图”以及如何建设“一张图”三个核心问题,提出了“一张图”的内涵、定位、框架和组成,明确了“一张图”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形成“一张图”建设的顶层设计,旨在为各地开展“一张图”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导和借鉴,共同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2025年03期 No.14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前沿探索

  • 谭永杰:深度求索(DeepSeek)在地质领域的应用探索与思考

    谭永杰;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深度求索(DeepSeek)大语言模型的介绍材料和相关应用报道,经过大语言模型试用,并结合地质工作特点和地质信息化建设实践,在梳理DeepSeek大语言模型基本特点和核心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地质简单应用、地质初步应用、地质高级应用、地质深度应用、地质拓展应用五种地质应用模式,构建地质知识检索查询、协助完善野外地质记录、协助编写野外地质工作小结、整理资料编制表格、文献资料综述、协助编写专题总结报告、协助开展成矿预测或潜力评价、协助编写地质工作设计或地质成果报告、协助快速构建地质知识库、辅助地质信息系统编程十大地质应用场景。分析认为,DeepSeek作为人工智能的主要成果,是助力实现地质工作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信息系统工具,但在当下还存在许多亟待深化之处。

    2025年03期 No.147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 基于DeepSeek的自然资源行业AI训练方法初探

    谭思源;

    针对自然资源管理领域政策法规体系复杂、版本迭代频繁的特性,本文提出基于深度求索(DeepSeek)蒸馏框架的自然资源行业管理政策领域人工智能(AI)训练方法,解决常规微调方法在知识迁移效率、条款关联建模和政策更新适应性三方面的技术瓶颈。具体包括:提出法律条款的图结构蒸馏方法,通过显式引用关系与隐式语义相似度构建关联图谱;设计“法规-规章-条例”跨层级对比学习机制,保持法律体系的语义一致性;构建增量式政策更新框架,仅对受影响子图进行参数调整。主要采用三阶段渐进式训练架构:首先,构建融合法律本体、政策文本和案例决策的三维知识库,应用依存句法分析技术和图谱嵌入技术建立语义继承关系;其次,设计层级化蒸馏框架,依次实现基于跨层级三元组的语义蒸馏、利用条款关联图谱的结构蒸馏、面向政策更新的增量蒸馏;最后,通过多任务微调构建包含政策匹配、风险评估和决策建议引擎的协同系统,为规则密集型行业AI系统开发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2025年03期 No.147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 不动产登记智能化场景技术体系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王渤琛;陈胜;邓世赞;张一红;杨年鹏;

    不动产登记智能化场景建设是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重要支撑,是推动自然资源全业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核心环节。本文采用业务牵引、模型赋能、场景驱动的方法论框架,围绕地籍、登记、监管、应用形成数据管理闭环,构筑自然资源“一张图”统一产权数据底板,结合大模型、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以“智能体构建-知识库搭建-场景应用”融合驱动的技术体系,构建以“统一平台-大模型-智能服务”为技术原型的不动产登记智能化场景范式,推动不动产登记智能化场景建设。通过湖南省统一不动产登记平台开展智能化实践,面向社会公众、业务人员和监管人员三类用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重点阐述在便民服务智能引导、登记业务智能材料预审、智能决策分析中的建设思路,探索构建全方位的不动产登记智能化服务体系,为推动不动产登记服务从“能办”向“智办”迈进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03期 No.147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3K]

技术探讨

  •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零售商业空间集聚特征及布局模式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5+1”区域为例

    郭冲;

    城市零售商业空间是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选取面向公众服务的零售业兴趣点(POI),以成都市中心城区“5+1”区域为研究范围,分析零售商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布局模式。研究表明,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分析的零售商业呈现出块状集聚、多中心发展的圈层式外延态势,结果与成都市国土空间格局相契合;基于最邻近点指数分析的成都市各类商业网点除典当特殊卖场外均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性;结合实地调研总结的零售商业空间主要呈现为一端引线式、中端延伸式及两端连线式三种模式。总体来看,基于POI数据的城市零售商业空间集聚分析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实体商业的空间布局规律,为城市商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调控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年03期 No.147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 东北地区市域工业用地分布格局与控制线划定策略研究

    赵宇昂;路旭;

    工业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主体,稳定工业用地总量,科学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是保障工业用地合理布局,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举措。本文对当前国内相关工业用地文献及控制线文件进行梳理,以东北地区市域工业用地为研究对象,针对东北市域工业用地总量、分布格局、产城融合、工业效率进行分析,依照工业用地总量、产城融合、工业效率3个维度,将东北各市细分为6类进行分类施策,并提出东北地区工业用地控制线划定策略和监管建议,以期为东北地区产业转型、振兴东北实体经济提供思路借鉴。

    2025年03期 No.147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5K]
  • 城镇低效用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昆明市中心城区为例

    林海远;金杰;

    本文在现有的昆明市城市功能区规划下,基于昆明市集约用地评价数据,将集约利用程度低、不符合土地规划、被纳入城市更新改造计划的城中村、老旧小区以及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作为城镇低效用地,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的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工具,分析城镇低效用地的空间格局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影响低效用地形成的因素,提出适合昆明市的低效用地再开发策略。结果表明,总体上,昆明市城镇低效用地呈“西北—东南”走向,呈现出面状集聚、多核心的空间分布特点,形成6大分布热点和3大高密度区;功能区及其周边1 km范围内公交站点数量和人类活动活跃程度是影响昆明市城镇低效用地形成的主导因子;因子交互作用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双因子增强为辅。

    2025年03期 No.147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 土地混合利用与城市韧性协调演进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毛胜洪;雍新琴;

    本文基于2005—2020年江苏省13市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信息熵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obit模型探究土地混合利用与城市韧性间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江苏省整体土地混合利用度与城市韧性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但后者增速更显著;在空间格局演变上,土地混合利用表现为“沿海向内陆递增”的空间分布,而城市韧性表现为“南高北低”;土地混合利用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均在不断增长,二者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协同演进水平不断提升,但增速逐渐减缓,协调发展的潜在阻碍因素逐步显现,协调度水平在空间格局上的分布特征为“南高北低”;科技投入、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二者间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总之,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土地混合利用与城市韧性的协同增长,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2025年03期 No.147 53-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廊道构建及宽度分析——以济宁市为例

    郭跃洲;李婷婷;于德淼;白静;綦文滔;

    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为研究区,采用指标考察法识别生态源地,以地形高程、地形坡度、采煤塌陷地塌陷程度等8个因子为特色指标,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依托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构建的综合阻力面中极低阻力和低阻力面积为2383.07 km2,占比为21.31%,主要为南四湖区域、东部和中部高质量林地区域。提取的潜在生态廊道缓冲宽度为60 m、100 m、200 m、600 m时,林地均是主要组成部分;廊道缓冲宽度为200 m和600 m时,耕地占比增加至33.36%、42.44%,并包含大量住宅用地。基于上述结果,高质量林地在济宁市生态廊道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廊道建设宽度宜为60~100 m;过宽的廊道将包含耕地、住宅等用地,增加廊道的实施管控难度并产生人为干扰,不利于发挥其生态功能。

    2025年03期 No.147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赵永琪;卢俊;丁传标;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球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鲜有研究,本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为资料来源,运用区位熵、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分异,具有一定程度的集聚,总体呈现“北丰南少”的不平衡格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差异显著,表演艺术类和传统手工艺类最多,其他类型数量较少;各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度整体偏低,具有数量优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集中度相对更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资源禀赋与自然地理环境、国家重视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人类文明进程与土地开发历史是其产生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随着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力度的提高,针对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未来工作可在理论对话、基础研究、宣传利用等方面加强引导。

    2025年03期 No.147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建设实践

  • 市级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融合与应用提升研究——以常德市为例

    陈志刚;李英;罗敏;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支撑自然资源工作的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被赋予新内涵和新要求。本文对常德市自然资源“一张图”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数据分散冲突、维护更新效率低下和应用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推动市级“一张图”数据融合和应用能力提升的研究思路。通过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资源目录体系,打通资源汇聚渠道,畅通数据共享机制,运用FME定制工具对多源数据成果进行整理,基于时态数据管理和电子地图快速更新技术设计了市级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推动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数据动态维护更新机制,升级建设共享应用平台,扩充三维分析等功能,提升自然资源“一张图”应用能力,最终实现自然资源“一张图”赋能效率的提升,高效支撑常德市自然资源规划管理工作和相关部门的智慧应用。

    2025年03期 No.147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项目策划生成系统建设——以湖北省为例

    黄海茵;曹晶;朱若瑾;沈凤娇;

    在新时期加快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针对国土空间规划过渡期内加强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前端管理、提高工程建设项目落地效率的发展需求,在现有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成果基础上,提出预先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合规性检测的业务流程和策划生成思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项目策划生成系统,提前介入和参与工程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将合格项目推送入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年度项目库。该系统已成功集成到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并全省推广使用,为湖北省工程建设项目快速落地提供数字化支撑。

    2025年03期 No.147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 下载本期数据